Minimally-Invasive Approach in the Setting of a Malignant Primary Cardiac Tumor
恶性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微创治疗方法
Polat et al.
**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以英文原文为准。
一名71岁男性,患有扩张型心肌病,无临床症状,检查时发现可疑。经过多模态心脏影像检查后,证实左心室存在恶性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接受了微创心脏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采用了多周期脂质体阿霉素化疗以及质子束放射治疗支持。两年随访未见疾病复发。
引言
未分化的高级别多形性心脏肉瘤(也称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原发性恶性心脏肉瘤中第二常见的类型,通常因尺寸迅速进展、侵袭性发展和手术切除后高复发率而导致不良预后被人熟知。肉瘤肿块的早期发现对于计划最佳手术方法至关重要,因此将手术与组织学评估相结合的建议是规划未分化多形性心脏肉瘤(UPSC)最佳治疗的相关策略。
病例描述
一名 71 岁男性,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0%,没有任何临床症状(NYHAI),他在年度心血管检查中偶然显示出一个可疑的发现。目前体检情况,无发热,血压117/79mmHg,心率81次/分,呼吸频率13次/分,血氧饱和度97%,无需额外补氧。胸片未显示肺静脉充血或浸润。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没有严重程度的阻塞。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中度扩张的左心室中有一个 2.8×3cm 的离散回声致密肿块,其边缘明确,与心内膜不同。由于临床怀疑心尖部左心室血栓,开始口服艾多沙班抗凝治疗,并重新安排3个月后随访超声心动图检查。
调查
3个月后,患者出现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NYHA分级为III级,就诊于急诊科。在后续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尽管进行了抗凝治疗,但仍发现左心室肿块严重进展(5.9×4.5cm)(图1A)。CT血管造影显示无蒂肿块,深部侵犯心肌,并排除了心外肿瘤(图2B)。通过对比超声心动图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排除左心室肿瘤肿块的异常血管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测到肿瘤块的氟脱氧葡萄糖摄取升高,强烈怀疑是恶性肿瘤。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肿瘤边界不规则,肿瘤未浸润邻近心肌壁(图2A和C)。
经过多模态心脏成像后,左心室原发性心脏肿瘤的怀疑得到证实,患者准备进行微创心脏手术切除肿瘤。
图1. (A) 初次心血管检查时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尖三腔视图,左心室有可疑的 28 × 30mm 回声致密肿块。 (B) 3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裁剪图,显示左心室心尖部不均匀肿块(直径59×45mm),几乎与二尖瓣环粘连,边界不规则,占据大部分心室腔。 (C) 整块切除左心室外巨大的黄白色肿瘤块后的术中照片。 (D) 微创切除肉瘤 2 年后,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视图显示没有复发或进展。
手术管理
患者仰卧,右半胸倾斜 30 度。通过4至5厘米的乳晕切口进行右前外侧小型胸廓切开术。位于腋中线第四肋间的另一个端口用于插入3D腔镜。通过经食管引导进行经皮股动脉插管进行体外循环。体温维持在34℃左右。腋前线第二右肋间的第三个端口用于交叉夹紧升主动脉,并将del Nido心脏停搏液直接顺行输送到主动脉根部。
左心房切开后,检查左心室腔发现巨大的白黄色肿瘤块几乎堵塞整个腔,并影响了乳头肌,必须进行二尖瓣置换术。切除二尖瓣前叶和两侧乳头肌后,将宽基底肿瘤从前尖壁上彻底剥离,并安全地放入袋子中,以尽可能防止高度恶性的细胞播种到胸腔中(图1B)。由于术中冰冻切片分析显示未分化的多形性心脏肉瘤,竭尽全力实现R0-切除。然后直接进行了生物二尖瓣置换术。此外,实施了脊柱平面阻滞,以有效缓解疼痛,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根据术后加强恢复方案,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在手术室拔管,转入重症监护室一晚,5天后出院回家,没有发生任何围手术期事件。术后采用多周期脂质体阿霉素化疗,并辅以长时间质子束放射治疗。在2年的随访中,多模式成像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图1C)。
图2. (A) 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示巨大的左心室肿块。 (B) 心脏CT扫描,通过二尖瓣对左心室尖部肉瘤进行轴向重建。 (C) 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肿瘤块边界不规则。
评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特别是未分化的高级别多形性心脏肉瘤极为罕见,并且由于其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和较差的总生存率而导致预后不良。需要早期诊断并明确个体化治疗理念,以改善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预后。此外,组织学分化是了解这些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的关键。细胞学特征性表现为异质性肿瘤,有多种肿块梭形病变和巨大特征,给确诊带来困难。此类细胞通常表现出频繁的有丝分裂活性和核多态性,而其他细胞则经历晚期程序性细胞死亡,如细胞凋亡(图3)。
以根治性切除为目标的心脏外科手术是治疗的基石。微创手术取代了老式的胸骨正中切开术或心室切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日益脱颖而出,考虑到其各种优点,如创伤和疼痛小、失血少、伤口感染少、康复时间短,尤其是在肿瘤复发时更容易重做手术,使得心脏肿瘤也不例外。此外,在肿瘤清除方面,3D 腔镜微创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示心内结构,从而实现更具体的切除,这反过来对患者的预期寿命至关重要。如果肿瘤位置适合微创方法,那么它应该是首选的进入方法。然而,某些其他部位可能不能彻底切除心室病变。对于有经验的微创外科医生来说,尽管这些肿瘤很少见,在心脏肿瘤手术中进入和暴露瓣膜下结构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图3. 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显示非典型梭形肿瘤细胞,伴有软骨化 和骨化 (x 5–x20)。
结论
原发性心脏肉瘤是一种预后较差的肿瘤,因其侵袭性的生物学性质、原发性定位以及难以通过手术和药物彻底根除。手术仍然是金标准技术,尤其是成功去除病变边缘的癌细胞。事实上,尽管有了创新的手术技术和现代化疗/放疗的成就,这些患者的生存率仍然很差,因此具有减少创伤作用和更容易重做手术的微创手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期中文解读
杨桂怡
/初稿
郑子龙
/初审
范成铭
/校审
范成铭,博士
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 编委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外科学博士,药学博士后,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心外科专业组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脏瓣膜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中南大学十佳大学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青年岗位能手、十佳青年、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计划”优秀青年人才。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 Evarts A. Graham Memorial Traveling Fellowship 2023年获得者(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国内心外科医生,每年仅资助一名心外科医师)。美国Samuel and Jean Frankel心血管中心Fellow。荷兰Catharina医院心胸外科Fellow,比利时Cliniques universitaires Saint-Luc医院心胸血管外科Fellow。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南省优秀青年科研基金、湖南省优秀博士后基金各1项,先后获省优秀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奖、湖南省医学科技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医学十大临床创新技术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细胞相关治疗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现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the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主编、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主编,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BMC Bioinformatics副主编,Clinical Case Reports高级主编,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副主编及心脏病学栏目主编,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PLoS ONE、PeerJ学术主编,BMC Medicine、Review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等多本SCI杂志编委。
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 Reports (TCS Reports) 为开放获取期刊,出版与胸部和心血管研究具有重要临床相关性的病例报告,特别强调手术介入措施。TCS Reports 欢迎麻醉、心脏病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胸外科和重症监护领域的投稿。
目标与范围
交流有关心脏、血管和胸部手术治疗的特殊或异常病例
报告胸部、血管和心血管手术中治疗管理的临床新方法
记录可能表明对现有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有的新的或替代性理解的特定临床发现
对发表在母刊The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on上的研究成果和综述进行补充
促进与胸心血管外科护理相关专业和子专业之间更广泛的信息交流
在TCS Reports上的所有投稿均经过严格的同行盲评。鼓励提交图像和视频等补充资料。